社会性动物

Posted by shensunbo on May 11, 2024

社会认知

  1. 认知吝啬者
  2. 大脑固有的偏见
    1. 偏见盲点:认为我们自己比大多数人更客观,更少偏差
    2. 证实偏见:我们注意、记住和接受那些证实了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的信息,并倾向于忽视、遗忘、拒绝那些与我们观点相悖的信息
    3. 自我中心偏见:聚光灯效应,当我们想象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处于聚光灯下,比如想象别人看到了我们脸上的痘痘和糟糕的发型
    4. 消极偏见:我们倾向于关注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祝福,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试图获得收益
  3. 思维系统:先自动处理——基于直觉和感受;然后受控处理——有意识的处理,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4. 部落心态:将人归为我们和他们,认为”我们”更优秀,对他们更苛刻
  5. 核心的社会动机:
    1. 归属:我们渴望与他们建立稳定、有意义的联系;感觉与社会隔绝、被拒绝、被孤立会导致人们失去调节情绪和控制注意力、行为和冲动的能力
    2. 理解他们和准确预测:我们期盼能准确预测将会发生什么,确信有坏事发生比怀疑有坏事发生要好
    3. 控制:控制感是幸福的核心
    4. 被重视的需要:人类具有让自己感到有价值的强烈动机,希望自己有社会地位和声誉
    5. 信任:我们期望其他人、特别是与我们类似的人不会伤害我们,身边的暴力事件会让我们感到迷茫
  6. 感知与解释我们的社会世界
    1. 性格归因:认为事情与人的典型人格有关;情景归因:认为事情与当事人所处的情况有关
    2. 基本归因错误:高估个性因素或与情景环境有关的性格因素道德重要性;比如认为流浪汉是因为懒惰和认为是因为家庭和社会原因
    3. 成果与失败原因与自证预言:人们会养成解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习惯模式;比如将数学考试不及格归因为性格原因——学不会数学,和归因为环境原因——试题太难,房间太吵。自证预言会加强我们的观念
  7. 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
    1. 对比效应:好坏的变化是与类似的东西比对形成的;高价的毛衣与价格稍高的毛衣放到一起会使人们感到价格稍高的毛衣仿佛没有那么贵
    2. 社会比较:通过关注关注他人来评价自己会让我们痛苦,因为总有比我们处境更好的人;
    3. 图式和启动:我们倾向于通过有关世界的图式和心理模型来组织和检索信息,图式可以是刻板印象、类别、期望、态度和心态;图式可以使用微妙的线条,通过启动来激活我们的思维;比如少年杀人犯的肤色不同就可能改变我们对他的评价
    4. 首因效应的力量:前期获取的信息比后期信息有更大的影响力,先入为主;
  8. 便捷式思维
    1. 代表性便捷式思维:专注于表面相似性进行推论;好的产品贵->贵就是好
    2. 易得性便捷判断:最容易想到的事物都会直观地感觉更有可能发生
    3. 情感便捷式判断:利用自身的感觉来塑造对人或想法的评价
    4. 使用便捷判断的时机
      1. 没有时间仔细考虑
      2. 信息冗余,无法充分处理信息
      3. 认为问题不重要
      4. 缺乏做出合理决策的专业知识
      5. 让情绪主导了自己的想法
  9. 预测未来和回忆过去
    1. 积极预测:我们会高估未来发生的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倾向于把未来解释的比现在更美好
    2. 重构记忆:我们通过过滤和修改我们的观念重新创造了自己的记忆
    3. 自传式记忆:我们会将记忆构建的更符合自己的想象,更有可能回忆起那些证实我们看法的记忆;如我们认为自己童年不幸,会很难回忆起快乐的事情

自我辩护

  1. 认知失调:当一个人持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会产生失调;失调的经历是令人不快的,人们有动力去减少失调。人们会进行自我欺骗,需要减少失调时,我们都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我们努力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2. 决策引起的失调:一旦做出了某种坚定地承诺,人们便会倾向于关注自己所选择的事物的积极方面,而忽略自己所拒绝的其他选择的吸引力
  3. 减少失调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
  4. 决策的不可挽回性会增加失调,并增强人们减少这些失调的动机
  5. 登门槛技术:通过要求帮小忙来促使人们同意提供更大帮助的策略
  6. 不充分辩护心理
    1. 外在理由:根据具体情景来确定的;内在理由: 通过改变态度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2. 失调理论预测我们会相信我们所说过的事情,前提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外在理由来确认这件事情
    3. 外在理由:奖励或被说服,不做会被惩罚
    4. 竭力去辩护:如果一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经历了一段艰难或痛苦的经历,那么这个目标就会变得更有吸引力
  7. 对于不可避免的,超出掌控能力的事情,人们会淡化事件的消极影响,如地震和全球变暖
  8. 当一个人犯了错误,他应该以一直非防御性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认识到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愚蠢的人,除非自己不断为自己辩护

从众

  1. 变色龙效应:当人们互相交谈时,他们会互相模仿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和举止
  2. 环境中的社会暗示告诉我们其他人的感觉、想法和行为,这些暗示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感觉、想法和行为 ————群体压力
  3. 从众的主要原因:
    1. 别人是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2. 与别人相差太大令人感到不适
  4. 增强或减弱从众的因素:
    1. 声望和受欢迎程度的高低影响我们模仿他们的意愿
    2. 其他人都持相同的意见
    3. 最开始做了表态和承诺影响之后的从众行为
    4. 担责
    5. 自尊与安全
    6. 年龄:年轻人与同龄人在一起更容易接受危险行为
    7. 群体性质:专家、年龄、政治倾向、种族
  5. 旁观者效应:其他人在场,会抑制我们采取行动,如帮助他人
  6. 责任扩散:当我们认为有人需要帮助,但其他见证人在场会分散每一个人的责任感
  7. 从众的水平:
    1. 依从: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
    2. 人体:渴望成为他们所钦佩的群体或角色
    3. 内化:基于价值和信念,不容易改变

说服

  1. 看法:一个人认为是真的; 可以通过证据来加以改变
  2. 态度:包含情感和评价成分的观点;难改变
  3. 媒体感染:反复报道类似事件来影响观察者情绪
  4. 接触的次数越多,对我们的影响越大 ————广告
  5. 说服的途径:
    1. 中心途径:对观点加以权衡,对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加以考虑,在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
    2. 外围途径:不做过多思考的,依据那些简单的,往往不太相关的线索,对观点做出的正确或错误或有吸引力的反应
  6. 措辞、政策的绰号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外围途径
  7. 提高可信性:声望;反对自己的自身利益;创造人们认为你没有视图说服他们的情景
  8. 我们倾向于喜欢和信任自己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我们更信任自信的人
  9.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可以成为具有高度说服力的修辞手段
  10. 统计与个别案例:人们一般会选择相信群体的判断,但是有时人们受到个体案例的影响更大
  11. 认同诉求:唤起人们的自我认同可以影响说服力
  12. 单向与双向观点
  13. 接受者的特征:
    1. 自我评价低的人比比我评价高的人更容易被说服性的沟通所影响
    2. 接受者的情绪与心态:让人们准备好接受说服性信息

人类的攻击性

  1. 荣誉文化